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之后,整个东北大地几乎没有一处村庄幸免于难,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失去了亲人。那些曾经生机勃勃的城市,如今变成了人类屠宰的场所。人性的尊严几乎荡然无存,身受重伤的军人和平民的尸体成了街头的常见景象,血腥的氛围让人麻木,仿佛成了日常的一部分。曾自诩为精锐的东北军,人数虽占上风,却在一夜之间被彻底击溃,丢盔弃甲。这一惨败引发了无数人的疑问:
“九一八事变的当天,究竟发生了什么?”
是否东北军中的军官们因为心中畏惧日本侵略,面对战争便变得心生恐惧,甚至一提起与日军作战,便惶恐不已,不敢迎战?
展开剩余84%是否他们过度依赖国际社会的承诺,以为依靠国联的公理就能解决一切,因此选择奉行不抵抗政策?
……
或许,聆听一下那些亲历者的回忆,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答案。
“每一次历史上的重大灾难,都伴随着大量的文学作品诞生,这些作品的根源,便是当事人最痛苦、最深刻的记忆。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,“九一八”事变后的抗日文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许多作家纷纷表达自己对日本侵略的愤怒,记录东北沦陷后的痛苦与失望,强烈的民族情感贯穿其中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不仅是知识分子和文学界的反抗,更有许多亲历“九一八事变”的老兵站了出来,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,将那些血与泪交织的经历一一述说,讲述着他们亲身目睹的日本军队的暴行,表达着对新中国的深切期许。
陈广忠,作为东北军独立第七旅的一名士兵,他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。每当他回忆起那段往事时,眼神中的痛苦与无奈便再度浮现出来。他在2021年向记者讲述了他对“九一八事变”的记忆:“那天晚上,我们被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吵醒,然后,日军就开始进攻了。”尽管已经年老,头发斑白,但当提到1931年9月18日的那一晚,陈广忠总是神情凝重,目光炯炯有神,仿佛瞬间回到了那个火药味十足的时代。
陈广忠透露,每当他喝酒时,回忆便涌上心头,泪水不自觉地滑过脸颊。对于他来说,日本人毫无顾忌的侵略行动,是东北军之所以遭遇惨败的关键所在:“日本人在奉天的渗透,早就为这次入侵铺平了道路,他们早已开始大规模地掠夺我们的土地。”
在陈广忠看来,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,日本已经通过不正当手段侵占了大量中国土地。他详细描述道:“当时,日本商人为了获得土地,不择手段地逼迫中国农民出售土地,他们派遣翻译与百姓谈判,甚至强迫交易。在这种局面下,整个东北,除了军营,几乎都变成了日本人的土地。”他还记得,日军通过这些手段,逐渐在中国境内建立起自己的基地,进一步加剧了与中国民众的摩擦与矛盾。与此同时,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土地问题上无法给百姓有效的保护,使得民众的苦难加重。
陈广忠愤慨地说道:“日商为了购买土地,采取了种种卑鄙手段,几乎每个村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。”他顿时眼眶湿润,神情变得沉痛。显然,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,通过土地买卖,日本军队已经在东北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占领基础。然而,除了与中国军队的冲突外,日军还肆意在东北实施暴行,残忍地伤害无辜百姓,令他痛心疾首。
他曾与警察署的一位好友交谈,得知一名七十一岁的村民邓宽,因家里的狗叫声而出门劝阻,却被日本兵用石块击中,身受重伤,半身不遂。而日军的暴行并未止步,他们还在东北军驻地附近的塔湾村进行实弹射击演习,演习期间,日军甚至用枪弹射击中国的农民,造成了许多无辜百姓受伤甚至死亡。
对于这些暴行,陈广忠深感痛心,因为日军的凶狠与残暴,甚至让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无法保卫自己。这也暴露出当时中国政府的无力与软弱,让日本人肆无忌惮地侵害中国人民的生命与尊严。更让人痛心的是,当“九一八事变”突然发生时,陈广忠才真切感受到日军的野蛮和残忍:“日本人见人就杀……我们那些兄弟,被追着打,用刺刀捅,血流成河……”
尽管局势危急,陈广忠等士兵却接到了命令:“上级命令我们不能还击……”日军似乎并不急于占领,而是纯粹出于宣泄暴力的目的,举着步枪,甚至在近距离射击时,也不惜开枪。
血腥的场面弥漫在整个东北军营地,尸体、血迹与尘土混在一起,死者的躯体与那充满火药味的空气交织在一起,带给所有目睹者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。这种单方面的屠杀,不仅发生在军营,也蔓延到了普通民众所在的街头巷尾。民众对日军的暴行感到心惊肉跳:“九一八事变”的当天晚上,日兵在街头巡逻,任何走近的行人,都可能被他们残忍地杀害。
陈广忠形容道:“日军走街串巷,随便拿刀枪刺杀,无论你是否有意与他们接触,只要不小心靠近,就可能被他们乱枪射击。” 那些为了维持治安而巡街的日本士兵,每当遇到民众反抗,便立即用暴力镇压。有时,三五个村民聚集聊天,也会遭到日本兵的无端射击,鲜血染红了街头。
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日军的暴行使东北的城市变得寂静而压抑。民众时时遭受生命威胁,无法再轻易出门,甚至连日常的生活都成了奢望。日军侵占了东北的领土,民众的苦难也随之而来,生活仿佛已经无望。与此同时,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,也直接导致了这片土地的迅速沦陷。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,选择了不抵抗,而这个决定也让日军能够迅速占领东三省。陈广忠回忆道,命令的发布给每个士兵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和无奈:“我们抱有侥幸心理,以为日本人的野心不会太大,但回头看,那时的心态,恐怕就是亡国奴的心态吧。”
事实上,日军的侵略早有预谋。早在1927年,日本的“东方会议”就已制定了针对中国的侵略战略,而“五卅惨案”以及“万宝山事件”等一系列的暴行,更是为“九一八事变”铺垫了血腥的基础。每一次侵占,都如同敲响了中国历史上屈辱的钟声。
但遗憾的是,中华民族并未从这次灾难中吸取足够的教训。直到“九一八事变”的发生,国民政府依然无法作出有效的反应,导致整个东北的人民遭受了无法言说的苦难。张学良、东北军的不抵抗,成为了这场灾难的催化剂。而直到晚年,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,仍坚称“九一八事变”的不抵抗命令是他个人的决定,尽管许多人将其归咎于政府。
对于我们今天的后人,铭记历史,才是最重要的。为了避免历史的悲
发布于:天津市盈胜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